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我国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的“互构性”

    摘要

    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群中的宏观社会心理状态,它包括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社会心态与社会中的个体心态具有同质性,却不等同于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杨宜音,200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心态的研究既不是个体水平上的心理机制研究,也不是对纯粹宏观社会事实的探讨,而是探讨个体心理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的过程。以往的主流社会心理学研究将社会心理学理解为“行为科学”,倾向于探讨个体行为如何受环境影响,较少考虑环境与个体共变的可能性,忽略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属性(莫斯科维奇,2011),这种侧重个体水平的研究视角并不适合社会心态的研究。事实上,这种个体化的社会心理研究视角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被社会心理学家质疑并在各自领域进行着不断的修正。本章将回顾社会心理学中三个有关“共识”的理论——共享现实理论、主体间共识理论以及社会表征理论,并尝试围绕社会事实与个人心理的相互建构性来讨论三个理论对社会心态研究的启发,探讨社会心理学科在社会心态研究中的特殊意义。 <<
    >>
    作者简介
    吴莹: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杨宜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