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利润率下降和危机的研究产生了三个流派。第一个流派主张,利润率下降和危机的爆发可归因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该流派的主要代表是曼德尔和谢克(也译赛克)。第二个流派则把利润率下降和危机归于实现困难,该流派的主要代表是以斯威齐为首的“《每月评论》派”。第三个流派的观点往往被称作“利润挤压论”,认为工资成本上涨侵蚀利润份额,是造成利润率下降和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派的人数在三派中最多。调节学派、社会积累结构学派、日本宇野学派的主要人物都隶属于这一派。
1979年,美国学者韦斯科普夫提出了一个分析利润率变动的框架,试图整合上述三种理论,并利用相关数据对三种理论进行实证检验。70180157他的研究结论维护了“利润挤压论”的观点,即工资成本上升是造成利润份额下降和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韦斯科普夫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赢得了一些追随者,如Hahnel和Sherman、Henley、Michl、Bakir和Campbell、谢富胜等以及Cámara70180158。但也因方法的局限引发了一些学者的争论。本文试图梳理围绕韦斯科普夫的研究所产生的争论,探究其研究进路的长处和局限性。全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韦斯科普夫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讨论芒利对韦斯科普夫的质疑,以及韦斯科普夫对自己之前分析所做的修正;第三部分评述莫斯里和韦斯科普夫围绕生产性劳动问题的争论;第四部分是一个批判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