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川西北游牧的产生与进程(1437~2017)

    摘要

    考古表明,游牧的前身是种植业和农牧混合业。游牧并不是早于农耕,而是晚于农耕或与农耕并行。这说明,游牧民和游牧文化同农耕民和农耕文化不能以先进和落后来划分。更多地要看人们对土地资源和相关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利用习惯。蒋百里认为“世界民族的兴衰……一条根本的原则就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有人认为“英文的PastralNomads是指带着牲口放牧移动的群众”。“游牧生活相当有系统,在迁徙和扎营间重复,以规律的原则管理家畜。”值得注意的是“家畜”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家畜是在人们从事耕作、采摘和捕捉业的进程中,生活资料有了一定的富裕才逐步出现的。这种生活资料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并不断扩大。当人们对于生活资料的需求达到一定的程度,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开始将家畜大规模地放牧到广大的牧野中。游牧业由此产生。从这个意义看,游牧应该是人对自然资源占有方式的深化,同时也在占有中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
    >>
    作者简介
    文艳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公共管理、社会工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历史文化、教育问题。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