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结语

    摘要

    扶贫开发关系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实现,也是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角度看,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巩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间真正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全局。近三十年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缓解,那种极端贫穷落后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该地区很多地方已经成功地脱贫致富实现小康,而绝大多数地方的贫困状况,也已经从收入贫困转变为复合型贫困。这对该地区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具挑战性、更高层次的课题:如何提升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量、质量与平衡度,改善区域发展滞后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而较好地解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如何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促进区内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保障其在扶贫开发资源分配中的各项权利,并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从而较好地解决多维贫困和全面可持续发展问题。 <<
    >>
    作者简介
    李洁超: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专业。现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