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波动加大,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随之增加。为了规避因利率、汇率、价格等不可预见的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从诞生至今,衍生金融工具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不但显著地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经营效率和活力,也成为企业规避未来风险的有力武器。
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有利于企业规避由于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利率、汇率、价格等波动而带来的风险,但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杠杆性、复杂性等,企业也可能陷入衍生的财务风险之中。如果巴林银行因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败而倒闭我们尚可隔岸观火,那么席卷全球的危机让中国企业再难独善其身,部分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损失惨重,其中既有深陷次级债券泥潭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有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业务中折戟的非金融企业。
中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是什么?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将如何影响企业的风险?如何运用各种监管手段管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这些成为会计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管理研究多以金融类公司为研究对象,但是近些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和规模都迅速发展。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往往是终端用户,无论在信息、技术还是风险的承受能力上较之交易商都处于劣势,其风险管理问题更亟待研究。为此,本书以中国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和检验其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考察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公司的风险效应和风险治理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便为投资者和监管者提供决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