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财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普通大众关注的是基本的生计和生存(Clark,2008)。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全社会以“平均主义”为准则进行生产和分配(Xie,LaiandWu,2009)。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市场开始重视效率,个体经营、私营、外企的兴起和繁荣,使得一小部分人迅速积累了大量财产,财产水平和差异渐渐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然而财产数据收集的困难和相应的专门调查的缺乏,使财产研究陷入了两难境地。在中国,关于经济地位差异的讨论绝大多数集中在收入差距,关于收入水平、收入分布的研究层出不穷,非常深入。而相反,目前关于家庭财产的研究却不多。
对中国财产的量化研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McKinley(1993)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数据研究1988年中国农村的财产分布,发现当时中国农村的财产分布比较平等。2000年以来,财产研究增多,基本结论是财产差距在持续扩大(李实等,2005;李培林等,2008)。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国的财产分配,但受数据限制,财产研究存在重重困难。与收入研究相比,财产研究仍相当缺乏。已有研究对目前中国家庭财产水平、结构和分配格局的认识非常有限。
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组织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是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详细采集了家庭各项财产的信息,为把握目前中国的家庭财产状况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XieandHu,2014)。本文主要利用2012年CFPS数据来研究中国家庭的财产水平、分布、结构,以及通过与国外对比总结中国的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