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育与社会的内涵来说,讨论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或者适应性问题时,必须对“教育”与“社会”的意义、本质问题做些研究与探讨。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一般指的是正规学校系统内外的一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教育等同于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因此,虽然生活的环境改变了,但随迁子女仍要面对各种学科考核与成绩评定,这种“教育”的方式比农村还要花样百出,对学习成绩更为看重。除此之外,城市学生种类繁多的艺体类特长教育,使他们人人本事在身。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只看成绩与特长,而失去了其本原的含义。教育本质与教育现实的这种背离不仅仅使随迁儿童面对种种的不适和困惑,对于大部分城市儿童同样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育现实的存在,对所有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打击、一种扭曲,何谈幸福、快乐地发展,何谈与社会和谐相处。因此,教育应注重助长儿童身心发展的层面,应将身心完满发展作为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就在于引导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其自我实现与潜能的发展。
在目前的教育现实中,过于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主要体现为教育的功利性,在这种价值导向中,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被物化,手段和方法是战胜一切的法宝,生活于其中的人被过度物化,必然将导致自我的迷失与人生意义的丧失。当然,教育的工具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但过犹不及,应协调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人文性强调人的主体存在,重视人的发展,注重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构建的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物的社会。因此,从教育本身来考量,教育必须做到功利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与社会达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