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国际化程度决定深圳发展高度

    摘要

    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起,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富,因改革而盛的城市。开放使它走向世界,并融入国际经济之中。但就目前而言,深圳国际化的脚步并未追赶上开放的步伐,而建立完善的国际人才引进制度法规,是这座一直视创新为生命力的年轻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深圳可以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在全国率先建立更加科学、务实、完善的知识型外籍人才引进机制和技术移民制度体系,让国际人才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创新的要素,而不是摆在纸面上的政绩指标。

    其次,随着深圳经济结构的改变,政府应该富有远见地制度化优化劳动力结构,通过不断改变生产要素的结构偏好来支撑、保持产业结构遵循要素禀赋原则进行最佳选择。“孔雀计划”是深圳吸引海内外人才的卓有成效的计划,但是其直接引进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是深圳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一项不足。这并不是说,只有外籍人才才是优秀的,而是在表达这样一个思想:一座国际化的城市,应该让全球的人才带来全球的观念,这样“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才有现实的根基。

    再次,深圳对国外人才的引进应该多层次化,同时还要逐步从政策性引进走向政策引导下的市场行为,说到底,对人才需求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指标统计数据。一座城市的发展及国际化,不仅需要领军人才,而且更需要一般性的专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从专业执业人的国际化程度来看,深圳拥有国际金融、风险控制、律师和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人员数量,尤其是外籍人员的数量,都明显低于北京和上海。在这方面,香港推行的吸纳不同类别人才的四项计划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政府既要出台有利于国际人才来深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更要为国际人才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环境和某些方面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会减少国外人才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从而增加选择的幸福感,有利于国外人才的引进;反之则不同。同时,制度安排越符合国际惯例,不同文化、价值的认同障碍就会越小。通常人们更愿意在熟悉并有预期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抉择,因为这对于一个到陌生国家或地区工作、生活的人来说风险最小。在这方面,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制度安排。

    (2017年3月)

    <<
    >>
    作者简介
    陶一桃:陶一桃,时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