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特区“善政”还需“仁政”

    摘要

    “善政”是以往深圳市政府从未提及的非常好的执政理念。它以直白而通俗的语言既表达了主要领导人的自律精神和执政的境界,同时又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一种职业道德的要求。李鸿忠书记对“善政”的解释是:“善政强调的是本事、能力。”而我认为,尽管“善政”强调的是本事、能力,但“善政”绝不仅仅是本事、能力的事,还理应包含“仁政”的内涵,即执政的德性和良心。因为,只有建筑在执政的德性和良心基础之上的“本事”和“能力”,才能被称为“善能”,而只有“善能”才能结出“善政”之果。

    事实上,并非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就一定有德性和良心,更不是本事、能力越大,德性和良心就越强。在中外历史上两者相悖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没有人会怀疑希特勒个人的本事、能力,但几亿人被无端卷入血腥的战争,几百万犹太人为他的极端民族主义而失去生命。在这里,本事、能力带来的不是“善政”,而是“罪恶”。同样,没有人会怀疑奠定了中国“大一统”基础的秦始皇个人的本事、能力,但暴政使他的本事、能力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罪恶”的代名词。可见,没有“仁”(品格、道德、良心)的“政”,很难称为“善政”。本事和能力本身是无伦理色彩的,但执政者一定要有道德。所以,一个称职的党的干部,既不能是本事、能力都欠缺的所谓好人(好人并不一定就是好干部),更不能是那种有本事、有能力,但毫无德性和良心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无德性和良心的官员,其本事、能力越大,对社会和公众的伤害也就越大。正如炸药的能量越大,其破坏力也就越强。

    所以,我建议,把执政的德性和良心明确地表述出来。

    (2005年3月)

    <<
    >>
    作者简介
    陶一桃:陶一桃,时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