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的动力在于创新

    • 作者:李荣启出版日期:2018年03月
    • 报告大小:1.02MB
    • 报告字数:4388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文化决策参考(2016)

    摘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经历了与时俱进的历史演化,在演化中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元素、新内容乃至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的动力。

    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厘清两个层面的创新。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身的创新,应提出适度创新的原则。二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创造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艺术衍生产品,服务民众、造福当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性创新与发展,即在保持项目本质特性(核心技艺、核心价值)、文化基因的同时,融入新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诉求。二是深入挖掘、提炼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文化艺术元素、图案纹样符号等,运用新的设计思路与理念,进行创新设计,创造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艺术产品。三是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新的艺术创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同时,要防止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招牌,歪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本质特性,搞些不伦不类的东西,甚至进行破坏性的开发或过度的商业利用的行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民间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经历了与时俱进的历史演化,在演化中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元素、新内容乃至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因而,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的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出:“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理念,而且揭示了“保护”的本质要义,即增强其自身的生命力,使之可持续地传承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创新可谓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创新?怎样创新?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值得在保护实践中深入探索。

    <<
    >>
    作者简介
    李荣启: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