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劳动力跨区转移对区域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异地跨区流动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力迁移的主要方式。国家统计局调研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外出民工群体中,50%以上的农民工属于跨省流动,而且规模逐年增加。总体上说,农村劳动力呈现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且多数转移劳动力仍然没有彻底脱离土地。他们往返于城市和农村,农闲时期外出务工,农忙时期返乡务农,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跨区流动模式。这些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往返的流动人口还没有彻底离农,对农地利用仍然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收入差距等的收敛作用。例如,刘强(2001)的研究结果显示,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是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诱发因素。王德文等(2003)研究了1985~2000年间中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认为人口迁移在1990年前后使十几个省区的GDP值平均增加了1。5%,并使这些省市的基尼系数分别降低了1。6%~7。5%。王小鲁等(2004)发现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缩小了地区间的劳动报酬差距和人均GDP差距。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区域层面上劳动力转移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农地综合生产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差异,在2000~2005年间各地区的农地生产效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很多分析从自然条件、耕地资源禀赋、农业生产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寻找原因(周晓林,2009;梁流涛,2008;刘新平,2008),但是在此期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跨区流动是否是造成各地区农地生产效率下降的因素仍然很少受到关注。鉴于此,本章首先从理论上解释劳动力跨区流动对区域农地生产效率可能造成的影响,然后利用统计数据测算各省份农地利用的综合效率,并结合全国30个省份1990年、1995年、2000年三年的省级层面的人口统计和经济发展数据,定量检验了劳动力跨区流动与农地利用效率间的关系。

    <<
    >>
    作者简介
    李明艳:1980年生,女,吉林白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政策与土地利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