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探析

    摘要

    从“睁眼看世界”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都希望融进所谓的世界主流。现在,中国正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面临着守成大国推行高标准全球化的排挤,指望接轨、赶超、和而不同,都难以实现中国的持续崛起。故而,中国现在要重新走进世界,解决中国缺乏结构性权力的难题。在国际上,中国最缺的结构性权力是话语权。一是中国没有大宗商品定价权。中国卖什么,什么就跌价;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购买澳大利亚90%的铁矿石,但其价格涨多少倍,中国却没有发言权。我们生产的东西,最后不符合它的标准,就得重新改造,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二是中国总体上还不能决定产品的质量标准。低碳与排放标准都不在中国手里。三是中国缺乏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权。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家,却不被欧美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被排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之外。中国只有占领更大的市场,在新兴产业中实现弯道超车,才能使中国的标准成 <<
    >>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王义桅: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