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跨界联合: 工科博士生 培养模式新探索

    摘要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开展引发了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大调整,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均将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今后的战略重点,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4。0”和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概念等,全球性的竞争和挑战也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国也相应地对本国的工程教育进行了诸多改革创新。当前我国面临着实现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了强国制造战略和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明确了当前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紧迫性。

    我国制造业目前在总体规模上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也应看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业结构水平有待升级等问题。“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之一,制造业强国建设也对我国博士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工科博士生教育仍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偏重学术性,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足,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的意识不强,与产业界需求存在差距等问题,高校和产业界协同机制的欠缺,产学研跨界合作存在障碍更是加剧了上述问题。

    因此,本书以2010年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共同推动的“高校和工程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联合培养)为案例,对我国工科博士生产学跨界联合培养和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以适应制造业强国建设对工科博士生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和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新需求。

    <<
    >>
    作者简介
    郑娟:201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获公共管理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首都工程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