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城市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阶段,城乡建设的规模日益变大,城乡各类地点建设将变得更为迅猛,一系列较为典型的建设问题随之出现,诸如景观建设的日益同质化问题、历史文化脉络断裂的问题、空间发展无序的问题、公共开放空间不足的问题、邻里环境氛围日益恶化的问题、空间资源的社会公正和公平缺失问题等,其结果是上千年以来不断累积形成的传统历史文化基因链遭到断裂或破坏,地点精神日益消弭,形象日益模糊,空间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特色危机。这种危机的本质就在于地点性和地点感的缺失,能够彰显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地点变得越来越少,空间变成了机械的、抽象的、表象化的空间,难以让人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也无法塑造和生产地点感。因此,在这些背景下,如何重构和营建具有情感价值和意义的地点是维护城市特色发展的关键手段,也是提升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重要途径,更是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目标和宏伟图景。基于此,本章重在提出地点营建的理论框架,从地点特性角度入手,建立地点营建的概念性认知体系。梳理地点营建的发展历程,解析地点营建的范围、模式、要素以及发展指标等内容。成功的地点营建途径和模式往往是将一个没有意义、没有特征的抽象空间,变成一个充满意义、价值、情感与经验的具体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