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可持续发展的地点营建图景

    摘要

    中国当代城市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阶段,城乡建设的规模日益变大,城乡各类地点建设将变得更为迅猛,一系列较为典型的建设问题随之出现,诸如景观建设的日益同质化问题、历史文化脉络断裂的问题、空间发展无序的问题、公共开放空间不足的问题、邻里环境氛围日益恶化的问题、空间资源的社会公正和公平缺失问题等,其结果是上千年以来不断累积形成的传统历史文化基因链遭到断裂或破坏,地点精神日益消弭,形象日益模糊,空间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特色危机。这种危机的本质就在于地点性和地点感的缺失,能够彰显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地点变得越来越少,空间变成了机械的、抽象的、表象化的空间,难以让人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也无法塑造和生产地点感。因此,在这些背景下,如何重构和营建具有情感价值和意义的地点是维护城市特色发展的关键手段,也是提升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重要途径,更是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目标和宏伟图景。基于此,本章重在提出地点营建的理论框架,从地点特性角度入手,建立地点营建的概念性认知体系。梳理地点营建的发展历程,解析地点营建的范围、模式、要素以及发展指标等内容。成功的地点营建途径和模式往往是将一个没有意义、没有特征的抽象空间,变成一个充满意义、价值、情感与经验的具体空间。

    <<
    >>
    作者简介
    张中华:张中华(198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在站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人文地理学、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近年来主要集中研究地点理论导向下的人居环境科学问题。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