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社会影响评价的解释框架

    摘要

    社会影响评价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增加正面效益,尽量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同时兼顾效益在不同群体中的分配,实现公平。同时保证政策或项目效益的持续,促进社区或者群体的发展,减少贫困,或避免新的贫困产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社会影响评价就要分析地方社会由于外来资金进入和技术应用而产生的改变和重新组织的状况,如个人或群体在行动、关系和情感方面的改变,组织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组织内部相互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化,等等。同时通过社会分析了解地方社会的制度和关系结构对于各种变化的适应力,以及不同主体对于各种变化的反应。简单地说,项目就是外在的刺激,对于外在的刺激地方要做出一定的反应,而且这个刺激反应过程还会受到外在机构或者权威的影响。本章试图对这个刺激反应过程进行一定的理论探讨,这样做有利于理解社会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过程,也有助于把握具体的分析过程。

    社会影响评价一般以项目为核心,项目是最小的政策单位,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或经济目标。项目的设计不能完全按照科学、理性的路径来设计,因为项目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执行的,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且项目会影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和个人。项目影响的社区和群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同主体对于项目的反应能力决定了效益的获得和持续。这种能力是由社区和群体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关系状况决定的。比如在相同环境中的不同群体对项目影响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和社区的社会结的构、群体和个人有很大的关系。项目主体对项目做出怎样的反应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对项目来说,它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影响的分配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影响也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持续的,而且受到各方主体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影响进行社会环境分析,也就是需要进行社会分析和风险分析来理解社会影响,及其可能引发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在现实的社会影响评价过程中一些机构通过一定的公众参与形式来解决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如何把社会影响纳入到项目中呢?或者说在项目建立的过程中如何考虑社会方面的影响?本书的基本思路就是将项目作为外在刺激,探讨外在刺激是否嵌入了地方社会现实以及如何嵌入,会受到地方的反应的何种影响,又会如何影响地方的反应,由此决定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
    >>
    作者简介
    史玲玲: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影响评价、城市社区、城市民俗研究。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