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病理标本”与舆论场——写作《140万双袜子的命运》的感想

    • 作者:余兰生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 报告大小:1.45MB
    • 报告字数:3808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迁徙与重构

    摘要

    报纸每天都在做报道,有时为了引人注目,把标题字做大并加围,甚至配发评论,进行连续报道。结果呢?有些报道千呼万唤无人应,不能形成舆论场,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

    与此相反的是,一些报道,有时看似不经意,但报道一出来,就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在社会上,甚至在政府部门引起巨大反响。

    两者差别为什么这么大?新闻与舆论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笔者的调查性报道《140万双袜子的命运》新近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回过头来看,一篇新闻作品究竟能不能形成社会舆论的中心,推动社会进步,最终要看你的新闻作品属不属于这个社会,是不是在受众的注视范围内,对于问题性报道则要看是不是把受众关注的社会“病理标本”找到了。

    抓住“病理标本”,形成舆论中心,这是笔者正在探讨的新课题。

    <<
    >>
    作者简介
    余兰生:余兰生,原《长江日报》作者。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