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中国教育发展成就显著,可持续发展教育推进速度迅猛,在许多可持续发展教育指标上达到甚至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均衡程度还有所欠缺,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和城乡差距明显,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许多少年儿童不能享有优质教育,甚至一些儿童未能完成义务教育。这种状况与《达喀尔行动纲领》的全民教育目标不相符合,而要完成《教育2030行动框架》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确保到2030年所有人享有公平而包容的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还需要做出巨大努力,缩小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和城乡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素质以及历史沿袭的经济基础在不同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使得各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及生活水平相差很大(张健,2010)。政府的发展战略、教育投入、转移支付、资本投入、劳动力转移,以及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造成显著的影响(魏延志,2012)。自21世纪初以来,虽然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发展战略,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现实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边燕杰等,2006;樊纲等,2001)。地区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了各地在公共教育供给能力上的差异,扩大了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并最终导致不同地区在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其次,教育分权制度加剧了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教育管理与财政均进行了“分权化”改革,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教育投入的地区不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