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人类福利及其补偿研究结论与讨论(2000~2017)

    摘要

    本研究结合福利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在千年生态系统报告的研究基础上,尝试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与福利的概念框架,界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并指出在生态保护过程中生态补偿是减少贫困和改善人类福利、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在上述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单位,探讨了三江源牧户在生态保护行为中的福利内涵,分析了牧户在不同保护程度(或自然资源使用权益限制)中的福利变化情况;基于福利均衡、“谁保护、谁受偿”和激励原则,确定牧户参与生态保护产生的环境服务增值应该是补偿标准之一,立足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效益理论和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分别以三江源各县为例,核算了牧户的保护行为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增值情况,并将增值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的一部分;基于成本理论和公平原则,牧户生态保护中损失的福利或机会成本应该是生态补偿的补偿下限,本研究分别核算了牧户理论上和实际上的生态保护机会成本,作为补偿标准之二;基于生态保护外部性理论和希克斯剩余理论,通过对三江源牧户对生态保护补偿的参与意愿,推导出了牧户和移民为提供生态服务的最小受偿意愿,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参考标准;依据生态保护效益、成本效益和生态恢复难度,计算了三江源区域的生态补偿优先度,并对补偿次序、补偿标准和保护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构建以牧户福利损失、保护效益分享和保护意愿为基础的补偿标准,实施差异化的补偿标准和方式,期望形成激励的、高效的三江源生态恢复及保护补偿机制,最终实现牧户福利改善—生态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
    >>
    作者简介
    李惠梅:1980年5月生,青海大通人。管理学博士。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与管理、环境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福利经济学、生态保护与管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2项,主持青海省科协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重大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横向课题2项。在《生态学报》《生态环境学报》《资源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干旱区研究》《环境科学》等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第一作者)。相关研究成果获得青海省西宁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等奖、青海民族大学一等奖(第一作者)等多项科研奖励。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