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历与现代性获得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化逐渐成为影响农民群体流动的重要结构性力量。在城市化的带动下,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大中城市的数量以及城市人口规模不断上升。这种大规模人口转移在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建设主体缺位等巨大挑战(周祝平,2008)。如伴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部分村庄平时甚至很难看到年轻人,出现了“三八六一九九”的情况,对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学者甚至提出村落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可能走向终结(李培林,2002)。面对农村发展中出现的困局,国家运用自身的财政力量,通过向农村大量投入建设资金等方式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图扭转农村发展局面。国家在向农村投入大量财政力量的同时,近年来也通过出台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政策试图为农村发展吸引足够的劳动力。另外,随着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日益艰难,以及家乡城镇化程度的提升,大量农民工选择从大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回乡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白南生、何宇鹏,2002)。无论因何种原因返回家乡,在城市饱经现代化进程洗礼的回流农民工,都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一部分人仍然投身于农业生产,而另一部分人则利用城市务工所积累的劳动技能或物质资本,投身于非农行业或创业之中。更为重要的是,经受城市化洗礼的回流劳动力可能有着较为现代的思想观念,从而成为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生力军。在此背景下,本章将结合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2014年及2016年的个体和村庄数据,相对系统地考察农村回流劳动力的个体特征等基本情况,同时重点分析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回流劳动力的职业选择、社区参与意愿以及思想观念的现代性等方面的影响。 <<
    >>
    作者简介
    刘河庆: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