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形象的起源:国家形象的基本阐释

    摘要

    本文认为,“形象”源自“摹写”,以“似”、“真”、“幻”为评价标准,反映的是主客关系,在艺术创作中较为频繁地使用。虽然比较文学形象学中对他者进行的形象研究已经涉及“国家形象”这个概念并试图解决现实和文本之间的张力问题,但并没有超出“摹写”这个最为原始意义上的形象概念;之后,因“交往”这一概念被纳入研究的范畴,尤其是传播学的出现,“形象”由表述人与物的关系演变为表述主体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认为,“形象”得以产生的根源在于地理的区隔构成了物理、观念和文化空间,使国家形象成为“一整套的符号表述系统”,而媒介缔造的信息空间打通了物理区隔,成为形象传播的路径。当主体为国家时,国家形象应运而生,传播路径就成为研究问题。最后,研究以社会化媒体上的“国家形象”和“中国形象”这两个话语的呈现为视角,探讨了公众在认知层面存在的分裂和统一的整体特征。 <<
    >>
    作者简介
    孙祥飞:博士,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新媒体与网络舆情等。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