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形象”源自“摹写”,以“似”、“真”、“幻”为评价标准,反映的是主客关系,在艺术创作中较为频繁地使用。虽然比较文学形象学中对他者进行的形象研究已经涉及“国家形象”这个概念并试图解决现实和文本之间的张力问题,但并没有超出“摹写”这个最为原始意义上的形象概念;之后,因“交往”这一概念被纳入研究的范畴,尤其是传播学的出现,“形象”由表述人与物的关系演变为表述主体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认为,“形象”得以产生的根源在于地理的区隔构成了物理、观念和文化空间,使国家形象成为“一整套的符号表述系统”,而媒介缔造的信息空间打通了物理区隔,成为形象传播的路径。当主体为国家时,国家形象应运而生,传播路径就成为研究问题。最后,研究以社会化媒体上的“国家形象”和“中国形象”这两个话语的呈现为视角,探讨了公众在认知层面存在的分裂和统一的整体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