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转型期“蚁族”社会不公平感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重庆、南京七个城市的“蚁族”群体生存现状,对“蚁族”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对社会公平的态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蚁族”群体是名副其实的平民或贫民后代,他们无法从家庭中得到更多的经济资助和社会资源,但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自己未来成功又普遍抱有很强的信心,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蚁族”群体社会不公平感较高。在心理层面表现为通过心理防御措施来获得内心的平衡,在行为层面表现为改变自己的付出或所得,强调个人的努力和勤奋,并倾向于借助公开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
    >>

    Abstract

    I led the research team that did field survey about the "ant tribe" survival situation in Beijing,Shanghai,Guangzhou,Wuhan,Xi'an,Chongqing,Nanjing from March to November 2010.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ant tribe" and the attitude of social justice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t tribe" is the descendant of civilians and the poor,they can not get more soci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assistance from their family,but highly educated,they have strong confidence of their future success. Such strong contrast makes the "ant tribe" has higher social injustice. In psychology,"ant tribe" take psychological defenses to get inner balance. In behavior,"ant tribe" change their level of performance to pay or income,emphasis on individual effort and hard work,and tend to express their interest demands throughout opening way,such as internet. <<
    >>
    作者简介
    廉思:男,1980年生,中国新兴群体的瞭望者,首创“蚁族”“工蜂”“洄游”“蜂鸟”等社会学概念,提出“拐点一代”“战疫一代”等青年世代划分称谓。祖籍燕赵,北京市人。国家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管理学硕士、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高校首批“青年英才”。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共青团中央优秀干部、履职优秀全国青联委员、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先进工作者、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杰出学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标兵等称号或荣誉。 大学期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总团长、校研究生会主席、校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广水市市长助理等;工作后相继担任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助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等。 现主要担任全国青联常委兼社会科学界别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专家委员、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央社院统战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干部教育培训专家、新华社瞭望智库专家等。 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重要报纸及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十余篇被《新华文摘》《红旗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数十项,以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一等资助等。 多次应邀为共青团中央、国家保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北京市委、香港中联办等政府机关中心组学习做专题报告。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中韩青年领导者论坛等许多重大国际会议上做主旨发言,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获评“《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十大年度人物”“《南方周末》致敬年度人物”、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好教育——敢言奖”等,并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建议人、重庆市青少年工作研究特聘顾问、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特聘顾问、湖北省青少年理论研究特约研究员、辽宁省“青马工程”导师、河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侨大学、山西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由其领衔的研究团队,以擅长田野调查著称,长期蛰伏在不同群体之中进行深度观察研究,具有击穿社会阶层、对话各种身份、跨越学科分野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把社会问题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予以考察,见证当代中国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成长困惑和代际诉求。成果荣获“文津图书奖”“华语传媒图书大奖”“中国图书势力榜非文学类十大好书”“国务院参事室第三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等。成果亦成为海内外了解中国新兴群体生存现状和思想动态的重要参考文献,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青年持续讨论,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被世界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课题组具有直达中央的学术影响力,撰写的有关“蚁族”(未稳定就业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工蜂”(高校青年教师)、“洄游”(返乡青年)、“蜂鸟”(快递小哥)、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产业工人、城市新移民、新文艺群体、新的社会阶层等社会群体的一系列研究报告,20余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和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统战部、文化和旅游部、共青团中央、国家保密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市社科联等部门多次发出通报,对课题组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关注现实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和表扬。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