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中国如何应对“未富先老”

    • 作者:蔡昉出版日期:2011年09月
    • 报告大小:647.21KB
    • 报告字数:2677 字所属丛书:影响力书系
    • 所属图书:超越人口红利

    摘要

    第一,通过政策调整促进未来人口平衡的空间仍然存在。调查显示,从目前中国家庭的生育意愿看,平均每对夫妻期望的孩子数大约是1。7个。具体来说,1997年、2001年和2006年的生育意愿调查,显示出每对夫妻期望的孩子数分别为1。74、1。70和1。73个。而政策生育率,即生育政策允许的孩子数平均为1。5,实际总和生育率为1。4。可见,在政策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第二,按照政策预期,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历史使命。1980年中共中央在正式宣布这个政策时说道:“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解,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如今,当年设定的这个“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的条件,比当初所能预计的要成熟得多,因此,政策调整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依据。第三,各地政策调整的实践提供了改革的路径和线路图。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允许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二胎(俗称“双独”政策)。这种政策松动并未产生显著的生育率变化。按照这一路径,一旦政策演进到夫妻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育二胎时(“单独”政策),政策调整的覆盖面就大到较大人群,或许会对人口均衡性产生一定的长期效果。 <<
    >>
    作者简介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以及“三农”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等。著有《读懂中国经济》《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等,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数百篇。获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人口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