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两会”期间,《金融时报》的记者向温家宝总理提问:中国是否打算放缓经济的增长,甚至冒增加失业的风险,去应对通货膨胀压力?温总理的回答是,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且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使经济既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解决大约一千万的就业人口问题,还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
这种寻求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平衡的努力,在宏观经济学中,被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概括为一条曲线,表现为一个在两者之间的替代抉择关系(英文中叫trade-off)。值得注意的是,温总理的这段话没有被翻译为“替代抉择”,而是被直译为“平衡”(balance)。诚然,替代抉择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译员未必习惯使用之,但是,选择平衡这个用语,实际上更反映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不是要在非此即彼的条件下,选择到底是要多一点通货膨胀,少一点失业,还是多一点失业,少一点通货膨胀,而是要达到尽可能好的平衡。
这个平衡有可能达到吗?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不同时期的美国经济中,就既出现过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并存的“滞胀”,也出现过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同时存在的平衡。也就是说,在实施政策手段取得宏观经济稳定的过程中,不是非得进行替代抉择,而是能够取得平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平衡,特别是面对刘易斯转折点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变化了的宏观经济周期现象,是本章所要探讨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