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农村剩余劳动力变化

    • 作者:蔡昉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 报告大小:870.3KB
    • 报告字数:15153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刘易斯转折点

    摘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扩大到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而蔓延到中部地区劳动力输出省份,并且形成全国性的劳动力短缺呼声。面对“民工荒”现象,研究者们十分自然的反应就是,这种现象发生在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二元经济条件下,只能是短期的、结构性的、暂时的,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劳动力总量供给不足(例如樊纲,2005)。而做出这种反应的根源在于,无论是学者或政策研究者,还是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即中国拥有无穷无尽的劳动力供给,更具体来说,农村存在大量且无法吸收殆尽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这一事实似乎永远不会改变。

    然而,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分析表明,作为劳动力供给基础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已经在减缓,今后甚至会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增长速度都慢(蔡昉、王美艳,2006)。观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也可以看到,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也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意味着劳动力无限供给并非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而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和人口转变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最终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段上改变这个二元经济结构特有的性质。

    由于统计数据的欠缺,已有的研究较少分析农村人口结构,从而不能对农村劳动力存量及其结构做出深入的观察,既不能从经验上支持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判断,也未能给不同的论点提供充分的证据,从而导致不同的观点并存(如刘建进,2007)。本章通过直接观察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结构状况,尝试估计农村劳动力剩余数量和比例,打破中国农村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民工荒”只是暂时现象的神话。 <<

    >>
    作者简介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以及“三农”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等。著有《读懂中国经济》《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等,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数百篇。获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人口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