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汶川地震三周年工作纪实

    • 作者:裴谕新 张和清出版日期:2011年05月
    • 报告大小:1.07MB
    • 报告字数:8059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灾害社会工作

    摘要

    汶川大地震好像只是一连串天灾人祸的一记重音。“5·12”之后,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时时令人揪心:海地地震,智利地震,云南旱灾,玉树地震……关于地球进入更年期的说法时有耳闻,更多人开始认真反思:所谓的“现代化生活方式”,过度发展,过度消费,是不是摧毁着我们与地球的共生关系?是不是这一系列灾难真正的源头?

    汶川“5·12”大地震三周年,回顾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之前近三年的工作,才发现这样的反思,其实一直贯穿在我们的工作理念与实际行动中。对于我们,灾害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提供心理陪伴与生计出路,如何在促进社区成员能力建设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更为重要的考量。“5·12”一周年之后,“映秀母亲基金”的设立,“映秀母亲绣坊”的建成,成都社工站“城乡见面会”的开展,广州北京路“绿耕城乡互助社”的试运营,金坡村乡村体验游的进行,映秀博物馆的筹备,让我们一点一点向理想靠近。其中最堪安慰的,不是项目可以依据怎样的标准得到何等的评估,而是前线社工与妇女小组的成员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他们,是我们可以向理想挪动的支持力量。 <<

    >>
    作者简介
    裴谕新:
    张和清: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