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豪是高我一届的师兄,更是在治学路上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益友。我们都师从刘世定教授,都对金融特别是银行的有关问题感兴趣,这在社会学中相当“非主流”,论者寥寥。我的本科论文题目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机制》(2006年),这篇文章则是一豪的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金融理论和模型大多论证周密、逻辑严谨、自成一体,难有社会学理论“插足”之处,当年我们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难免气馁,刘老师便鼓励我们说,无须好高骛远,如果不知从何处下手,就先做好现象描述。这篇文章便是以描述为主,发挥了社会学调查研究的长处,理论探讨则略显不足,如今回顾,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作者首先提出,信贷交易中存在高度信息不对称,为什么没有出现“柠檬市场”?这个问题他在文章中已经解答了,那就是银行可以借助一些指示器或者说信号来判断借款方的真实情况。他进一步描述说,正式规范的技术指示器——财务报表在普遍失真的情况下难以发挥作用,信贷员发展出一套非正式规范——以所有制指示器和人品指示器作为甄别客户的主要指标。他的解释是:使用所有制指示器是因为更容易卸责,使用人品指示器是因为保持长期密切联系有助于增加对客户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