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人才成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学无疑是输送各式人才的主要通道①,承担着培育社会人才的主要职责与功能,其中课堂必定是当之无愧的学习主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功能的发挥及教育质量好坏,但当今高等教育质量基础不扎实,教师教学敷衍了事,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问题日益严重化②,导致学生课堂投入度普遍较教学方法、教师风格和教育制度等①。其中,教师为学生传业解惑,帮助学生获得高于其独立学习所能获得的学习效果与效率②,在减少学生课堂学习退缩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治理理论表明,改善学生学习投入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原因,如自信程度、学习态度和人格等。外部因素则包括教学方法、教师风格和教育制度等①。其中,教师为学生传业解惑,帮助学生获得高于其独立学习所能获得的学习效果与效率②,在减少学生课堂学习退缩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