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国外产业转移发展趋势与城市圈发展经验借鉴

    摘要

    国际上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及20世纪90年代信息产业和新经济在全世界高速发展之前的这一阶段。这三次产业转移的特征表现为同类产业整体在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呈梯度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的历次浪潮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密不可分。各国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在产业发展中有规律地进行变化,产生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内在要求的结果即重化工业、轻纺工业和高科技产业梯次性由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再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所有成熟都市圈向更成熟方向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都市圈产业组织结构的变迁有利于都市圈经济职能的变化。由此看来,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因此,对于怎样协调好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布局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综观日本东京产业转移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与借鉴。第一,产业转移要依据市场选择。第二,政府要合理引导产业转移。第三,产业转移要利用自身优势,错位发展。纽约都市圈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首先,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要重视金融与科技的作用,都市圈内的核心城市必须是该区域的金融与科技中心。其次,明确都市圈内部的定位。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要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进行规划,产业结构要呈现出横向集聚化,纵向链化的发展趋势。最后,要组建跨行政区的协调组织或地方联合政府,重视民间协调组织与规划机构的作用。 <<
    >>
    作者简介
    李然:女,1990年5月出生于北京,2012年10月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商科硕士学位,2016年6月获北京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1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安全评价。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EI期刊)、《价格理论与实践》(CSSCI)、《经济问题》(CSSCI)、《江西社会科学》(CSSCI)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参加了“基于产业安全的首都经济圈产业转移研究”“京津冀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体系研究”等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