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日本:从社会运动到新社会运动

    • 作者:李文 赵自勇 胡澎 董向荣 周方冶 陈雅慧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 报告大小:1MB
    • 报告字数:39573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东亚社会运动

    摘要

    本文分析了日本的社会运动到新社会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社会运动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分对抗型、要求型和建设型三种,其主体是中产阶级,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参与者较多,在与政府的关系方面逐渐由“对抗性”转向“建设性”,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以国家为对象的社会运动不断减少、以社会本身为对象的新社会运动日渐增多的趋势。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的活跃、民族保守主义思潮的泛滥以及公民意识的增强,构成日本社会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日本的社会运动推动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完善,促使国家与市民社会进入良性互动状态,并成为日本未来发展的新动力源泉之一。

    <<
    >>
    作者简介
    董向荣:历史学博士,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著有《韩国起飞的外部动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发表《韩国民主劳动党的崛起》(载《当代亚太》2004年第10期)、《美国对韩国的援助政策》(载《世界历史》2004年第6期)、《韩国从威权向民主转变的影响因素》(载《当代亚太》2007年第7期)、《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的局限性与启示》(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等学术论文多篇。
    李文:1978年3月-1982年1月就读辽宁锦州师院(现渤海大学)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1986年7月就读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9月-1997年7月就读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世界现代化进程。 1974年10月-1978年2月,内蒙赤峰巴林左旗医院任总务主任。1982年2月-1984年8月,辽宁鞍山电大任教师。1986年8月-1994年8月,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任讲师。1997年7月-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政治社会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992年5月-1993年4月,以奖励研究员身份赴日本东京立教大学社会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10月-1996年9月,以研修生身份赴日本东京一桥大学学习。1998年4月-1998年10月在松下政经塾学习。2003年10月-2004年1月在日本中央大学做访问学者。 当前主要研究:东亚现代化进程、新加坡政治、廉政文件建设比较研究、亚太政治社会转型研究、政治因素对东亚地区合作的影响。
    赵自勇: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与人文学院教授。近期著作:《透视东亚“奇迹”》。
    周方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当代亚太》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东亚政治与社会转型研究,近期成果有《亚洲的发展与变革》(2007年主编),已发表论文十余篇。
    陈雅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胡澎: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专业为日本社会文化,研究方向为日本女性、日本社会运动和民间组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