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地势、民族志和“本体论转向”的人类学

    摘要

    对“地势”与民族志的讨论涉及人类学认识论,这一关注是由当下的实践问题——城市化引发的。城市化(包括城中村改造、城镇化、旧城区改造等)是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历的最大变化之一。在实践层面,城市化过程被认为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一大引擎,它充满活力,但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在政策和理论层面上,城市化引发诸多争论,对城市化的研究和讨论已成为当下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除从政治、经济等传统角度解读外,在城市化研究和实践中,文化维度的“地势”问题应受到重视。而如何理解“地势”问题则将我们的关注转向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和民族志的意义等理论问题。[1]本文从城市化的“地势”问题开始,讨论地势与当下人类学“本体论转向”间的内在联系。在评述这一人类学现象后,试图提出“非认识论相对主义”观点。这是基于地势学本身的含义以及对人类学有影响的哲学思想理解后提出的看法。在讨论“地势”的“非认识论相对主义”意义 <<
    >>
    作者简介
    朱晓阳:0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82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3~1995年就读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学专业,获研究生文凭;1996~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麦格理大学学习,获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政治/法律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面向“法律的语言混乱”——从社会与文化人类学视角》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和Positions:Asia Critique等学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