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网络性的校友会组织:单位之外的社会结合

    摘要

    社会通过民间组织的发展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是很少有经验研究能够同时关怀单位议题和社会组织议题。校友会在过去30多年的兴起与发展具备成为这种课题的潜力,因为它本身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又与大学从比较典型的单位向行政色彩逐渐淡化的公共事业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能够明确地把校友会视为“社会”的代表,那么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把大学视为“国家”的代表:大学在改革开放之前作为行政体系的下属单位,可能是“国家”的一部分,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学既是政府的,也是社会的。这一大的变化趋势是可以从校友会的兴起来审视的。两类校友会的兴起与发展都十分典型地代表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不过,它们所代表的具体内涵是有不同侧重的。地方校友会突出地代表着社会在单位之外的成长,母校校友会既显示着社会组织在原有单位之外的成长,也显示着大学这种特殊单位借助校友会一方面使自己更加强大,另一方面更多地与社会融合。 <<
    >>
    作者简介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主任、博士生导师;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管委会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组织、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术代表作有《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主编“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走进世界·海外民族志大系”、“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写文化丛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和《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