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第一节 中国外销瓷器欧洲市场的衰落

    摘要

    18世纪末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逐渐衰退,加之经过几个世纪的持续销售,瓷器作为一种耐耗品,在欧洲市场几近饱和。随着欧洲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欧洲许多瓷器制造商人转向购买欧洲本土瓷器。18世纪后期,华瓷输出越来越少,在1792年广州输出的货物中,瓷器只占了0.59%。[1]由于英国的竞争等因素,荷兰瓷器贸易从18世纪后期开始走下坡路,瓷器贸易额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下降。加上荷兰国内对亚洲货品的需求量大减,荷兰瓷器贸易最终在18世纪末走向衰落。[2]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01年决定不再将瓷器列为公司的常规货物。[3]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政府的不断打击和干预下,商业利益大为削弱,并最终在1813年失去了在印度的贸易权,1858年东印度公司从英国官方文件中永远消失。[4]随着英、荷东印度公司的衰落,华瓷外销欧洲的贸易也逐渐走向终结。16世纪晚期,在中国风盛行之下,欧洲出现了对中国外销艺术品的模仿。 <<
    >>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刘淼: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海洋考古、宋元考古。在《考古》、《厦门大学学报》和《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
    胡舒扬: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