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第一节 明清交替之际东亚海域贸易格局的变化

    摘要

    明清交替之际,东亚海域的贸易格局发生改变。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国内战乱殃及江西景德镇,景德镇瓷器产量下降,东印度公司购买景德镇瓷器日显艰难。同时,为了打击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地区的抗清势力,清朝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实施海禁政策,并一直延续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明末清初,东洋贸易的重心已由吕宋(马尼拉)转到日本。在西洋贸易方面,随着荷兰殖民者于1619年在巴达维亚建立基地,巴达维亚逐渐成为中国商船参与贸易的中心。[1]中国帆船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成为这一时期东亚海域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二者既是贸易合作对象,又是贸易竞争对手。[2]这一时期,郑氏海商集团获得迅速发展,逐步成为东亚海域的主导力量。郑芝龙海商集团是明朝末年我国东南海域最活跃的海商势力,它继承了李旦、颜思齐两大海商集团的资产,兼并其他海商集团,逐渐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海商集团。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 <<
    >>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刘淼: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海洋考古、宋元考古。在《考古》、《厦门大学学报》和《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
    胡舒扬: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