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30年间,基于知识经济探讨区域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长期受到产业界、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其中,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强调单个企业与整个地理区域经济体系相互依存,是发展区域产业经济使用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等湾区经济带的迅速发展,关于湾区经济模式的讨论逐渐增多。在国际上,“湾区经济”主要出现在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群和城镇群,展示出依托地理集群,强调开放、创新、宜居和国际化的经济特征。
不论是产业集群还是湾区经济,都强调产业组织主体在区域内集聚外溢,并通过不断改善自身运营状态,加强相互合作和良性竞争,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效率。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缘促成了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周围珠三角城市群的紧密经济合作促成了特区的持续发展。深圳仅仅用了35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逐渐展示出湾区发展模式的特征。2014年深圳市市长许勤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湾区经济,同时提出重点打造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等湾区产业集群。至此,基于产业集群打造湾区经济成为深圳市政府着力鼓励的发展模式,并落实了一系列的导向性政策文件:根据《深圳市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年)》,到2020年深圳东部将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港口物流等产业集群;根据《关于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深圳基本形成湾区经济形态和布局,到2030年,深圳将建成全球一流湾区城市。
本文首先介绍经典的产业集群理论,讨论创新、区位与产业集群的相关性;再回顾深圳借助湾区地理优势,发展产业集群的历程;然后从产业选择、产业链成熟和创新驱动三个方面分析当前的产业集群景象;最后比较旧金山与深圳的经济发展模式,期待从产业集群这个新视角探讨和评价深圳湾区经济的发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