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具有社会运行“稳定器”、收入分配“调节器”以及人民群众“安全网”的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的时代。市场经济风险的存在、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家庭“遗传”优劣势以及个人能力的不同,导致社会成员总是在生存与发展方面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社会成员能够在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下有效应对社会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总体框架,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社保领域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一系列事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部署,包括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这给新时期五大经济特区社会保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五大经济特区社会保障事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保待遇标准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互联网+”加快推进的背景下,经济特区社会保障发展中的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各个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中国经济特区社会保障报告,可以了解五大经济特区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总结发展经验,把握发展趋势,以期为经济特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本报告重点梳理了五大经济特区2015年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发展情况,概述了各个经济特区社会保障发展取得的成就,阐释了五大特区社会保障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五大经济特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