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产业空间重构与经济非集聚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中部崛起,河南塌陷”是对本书关注问题的一个形象描述,更符合学术规范的称谓是中部六省经济分化区域差异问题。如果把该问题视为区域差异问题,在文献综述里若不提及趋同理论以及绝对趋同、条件趋同、俱乐部趋同等理论和概念,一定会被熟悉该类问题的读者视为文献梳理的重大遗漏。在中国区域差异最为凸显,理论界以及各级政府对该问题最为重视的几年,上述理论和概念几乎充斥在主流经济类期刊对该类问题研究的文章里。但是近年来,理论界开始反思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的趋同理论在研究一国内区域差异问题的适用性。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出现为经济学分析空间问题打开了希望之窗,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提出则标志着空间经济理论正式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所接纳。当以规模报酬递增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基本假设,以单个经济行为人(消费者和企业)的微观动机为逻辑起点,在分析时把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生产要素流动等因素纳入理论体系内,再去分析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时,集聚是理论推演的必然结论。观测全球或各国的经济活动,不难发现无论基于何种标准,在任何地理空间维度,集聚无疑都是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最为显著的特征。此外,基于中部地区各省工业增速在2006年前后所呈现的巨大反差以及河南省经济不向城市集聚的情况,本书把“中部崛起,河南塌陷”这一问题分解为了两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因此在文献综述部分不再梳理回顾趋同理论及其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而把重点放在与两个具体问题相关的理论和文献上。 <<
    >>
    作者简介
    刘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预测与评价、科普评价、企业杠杆率同企业长期产出关系。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