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国企改革的成效、难点和出路

    摘要

    国有企业(简称国企)是企业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它的主要内涵是:企业所经营的资产归国家所有,企业经营的成果完全由国家占有、使用和支配。从历史上看,国企由来已久,到了现代社会,国企才在许多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二战后,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相继组建了相当数量的国企,其中,以社会主义国家为最。时隔不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国企经营效率低下,严重亏损,最终债台高筑,难以为继,接着几乎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采取种种措施,力图改变或改造国企的这种不景气状态,其中通过拍卖将国企改变成民企的方式最为普遍。例如,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和日本,将铁路、公路、航空、军工等许多国有大企业卖给私人。因此,在这一时期,私有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浪潮。在我国,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企在恢复生产和振兴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也毫不例外地遇到了经营不善和严重亏损的问题,并且由于问题越发严重,国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国企改革。从1978年国企改革起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了。回顾30年来的国企改革历程,我们可清醒地认识到: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的成或败,关系到整体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命运。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和艰难的。如今,为了将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入下去,我们很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国企改革是如何走过来的,并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再战。 <<
    >>
    作者简介
    宋养琰:中共党员,1925年生,江苏省泗洪县人,先后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华北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1954~198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2年奉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3~1989年,先后任该院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马列主义教研部主任、学报副主编、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及评委会委员、副院长和党领导小组成员等职。 出版专著15本,公开发表论文1000多篇。20世纪末,被《经济学家》杂志评为“全国高产经济学家”。2014年,被《经济学家周报》评为“2013年全国经济学人10位著名经济学家”。1992年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终身享受国务院津贴。 在理论探索中,从不趋炎附势,不随声附和,不唯书,不唯上,不媚俗,治学态度严谨,注重求实,勇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活跃在学术阵地前沿,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虽已耄耋之年,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思考着、工作着。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