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不平等、交叉性与话语政治:框架对女性主义联盟的重要性

    • 作者:米拉·马克思·费里 史凯亮 郑佳然 杜洁出版日期:2011年01月
    • 报告大小:1.58MB
    • 报告字数:10219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

    摘要

    交叉理论的概念已经从它的诞生地——美国传播至全球。全球范围内对这个概念的采纳并没有充分注意到交叉分析中差异的重要性,而且经常将该理论简单地翻译为“种族、阶级、性别”。本文对两种重要的交叉理论模型——定位模型和动态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以德国和美国对性别平等的不同解读揭示在这两个国家中,国家关于种族和阶级不平等的制度性话语如何有助于对性别政治的思考。作者认为,将动态交叉分析延续到中国,对中国独特的理论阐释体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
    >>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intersectionality has been traveling globally from its origins in the US. The global adoption of this concept has not always paid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meaning for intersectional analysis and may too often adopt a simple translation of this idea as meaning “race,class and gender”.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between two dominant models of intersectionality,the locational and the relational and uses a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Germany and the US to show how the nationally institutionalized discourses of race and class inequalities in these contexts contribute to thinking about gender politics. The author believe,if dynamic intersectional analysis is extended to Chinese context,it will be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qu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system.

    <<
    >>
    作者简介
    米拉·马克思·费里:米拉·马克思·费里,女,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学系教授、德国和欧洲研究中心主任。
    史凯亮:史凯亮,男,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辑。
    郑佳然:郑佳然,女,剑桥大学教育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杜洁:杜洁,女,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