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健康状况不仅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还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地区之间的健康差异与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从反映地区总体健康水平的指标来看,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平均预期寿命高的省份除吉林外全属于东部地区,平均预期寿命在72。9岁以上,最高的是上海,已达到78。14岁;而平均预期寿命低的10个省份中,除江西外则全部处于西部地区,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或以下(朱向东,2006)。人口患病率和死亡率不仅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收入差距越大,患病率和死亡率越高(Ben-Shlomoetal,1996;Kaplanetal,1996;Kennedyetal,1996;Lynchetal,1998;Wilkinson,1996)。Kaplan(1996)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各州的中位收入后,州内收入分配越不均,该地区的死亡率和其他健康指标的水平越高。明艳(2006)对中国95个县市慢性病患病率的分析表明,住户与最近的医疗单位之间的距离越近,慢性病患病率越低,而急性病对于基层、近距离的医疗点的依赖远小于慢性病。
尽管这些研究提供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患病和健康分布状况的重要信息,但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个体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因此难以判断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健康的影响反映的仅仅是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对个人健康的影响还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所有居民健康的影响。区分出这两种不同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健康的影响仅仅反映的是个人层次社会经济特征对个人健康的一种总和效应,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去改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群的经济状况,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提高一些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上。当然,提高一个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个人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