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差生”的形成

    • 作者:王毅杰 高燕出版日期:2010年05月
    • 报告大小:1.78MB
    • 报告字数:36962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

    摘要

    随着流动儿童受教育政策的不断演进,政府和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政府从加大公办学校的接收力度,以及加大对民办流动人口子弟学校的扶持与管理力度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多项措施保证流动儿童在城市就读,使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日益走向正规化、合法化。如今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教育的公平正在逐步实现。这是否意味着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也能够得到保障?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在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流动儿童中均是学业失败者居多。在接收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里,学业成绩差的孩子几乎全是流动儿童。他们往往被老师描述为“成绩差”、“调皮”、“贪玩”、“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当前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为什么仍然存在这么多“差生”,他们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本文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
    >>
    作者简介
    高燕: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项目社会评价等领域的研究。曾主编《社会学概论》及《社会研究方法》,主持和参与多个省部级研究课题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研究项目。发表农村社会学领域研究论文多篇。
    王毅杰:(1973~),男,山西万荣人,社会学博士,2004~2007年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等领域的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国家博士后基金“大坝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流动儿童基础教育公平研究”、团中央规划课题“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及其对策”、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在《社会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03年、2005年)、省高校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年)、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2008年)。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