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害救助中的社会政策反思

    摘要

    严重地震灾害不仅使一个地区民众的生活、生产限于困境,也使他们的心理限于困境,他们的关系网络也面临解构与重建。应急救助难免疏于心理安抚,心理干预的过分技术倾向以及服务人群限制,使得灾后救助措施与灾民需求之间出现难以填平的沟壑。在巨大的突发地震灾难面前,我国政府惊人快速的反应速度,亿万人有组织的与自发的救助行动,让全世界不得不为中国惊叹!灾后重建策略,应致力于运用有效的社会政策服务于灾民,既满足其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求,又满足其心理需求,同时又有助于其关系网络重建。我国在应对汶川地震过程中的经验不仅解了灾民之危难,缓了国人之焦虑,也对世界灾害救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救灾过程中对救灾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救灾政策的反思,对今后我国乃至全球的救灾机制和行动策略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以社会质量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反思我国汶川地震的救灾社会政策。 <<
    >>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花菊香:花菊香,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