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X县“两线合一”的政策基础调研

    摘要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作为一项兜底性制度安排,低保一方面直接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防止轻度的暂时性贫困人口滑入重度的持久性贫困;另一方面,将因病、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从扶贫对象中分离出来,进行专门性、针对性的兜底扶助,直接减轻了扶贫开发工作负担。同时,使扶贫对象的特征更加趋向“同质化”,这一变化将更加有利于探索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及相关政策。2015年6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提出,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在这“四个一批”中,低保政策兜底是如期脱贫的保障底线,也就是说农村低保兜底担负着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保障底线的任务,承担着重要的历史阶段性使命和责任。那么低保如何兜底?兜哪些人的底?兜底仅仅是被动的给付和补偿吗?现行的低保制度是否能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迫切需要我们对当前的低保制度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思考。 <<
    >>
    作者简介
    孙兆霞:女,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模范教师,贵州民族大学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暨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贵州省委决策智库专家。1984年至1988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承接并完成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在贵州的发展研究课题,迄今从事贵州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研究、农村发展研究30多年。主持、参与课题多项,出版多部专著(合著),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屯堡研究等。20世纪80年代曾参与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在贵州的研究活动。在陆学艺先生领导下,带领团队与王春光团队进行合作研究15年。从2010年起,带领团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团队协同进行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主要著作(合著)及论文:《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求》《第四只眼》《贵州省党建扶贫的源起演进与历史贡献》等。
    曾芸:女,苗族,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化产业博士后,贵州大学旅游系系主任,贵州民族大学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暨实验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旅游与减贫、文化产业管理等。现已出版专著3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
    张建: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在读博士生,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建设与反贫困。近年来主持贵州省委改革办党建扶贫研究课题一项,参与了多项反贫困研究课题。
    王春光: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社会政策、移民和流动人口、社会流动和贫困问题等。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