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美国利率管制的历史演进

    摘要

    美国利率管制,起因于1930年大危机后,监管当局对银行业过度竞争导致过度冒险的判断。它和分业经营、存款保险制度一起,共同构成美国“反竞争”的金融监管体系。管制的目的主要在于限制美国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利率,以便提高银行利润、降低银行业的冒险动机,后来也包括引导资金流向住房抵押贷款。

    美国利率管制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33~1965年,“Q条例”管制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储蓄、定期存款利率,期间偶有中断;第二个阶段是1966~1979年,“Q条例”增加了对储贷机构存款利率的管制;第三个阶段是1980~1986年,美国成立负责取消利率管制的专门机构,最终废止“Q条例”;第四个阶段是1987~2011年,只有活期存款继续受到禁付利息的管制。由于管制主要发生在前三个阶段,我们把第四个阶段定义为管制后期。

    本章的重点,是阐明在经济大萧条和美联储改变自由放任监管原则的背景下,美国利率管制实施的内在机理和运行后果。对国内文献已经着墨甚多的美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利率11529681上升,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国银行业“脱媒困境”和金融创新浪潮——这些因素对取消管制形成的压力,本章只做简要的叙述。因为即使没有石油危机引发的滞胀和市场利率飙升,美国利率管制的内在机理,即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决定了它很难实现提高银行业利润、降低银行风险激励的政策目标。

    <<
    >>
    作者简介
    王国刚:1955年11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硏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曾任“江苏兴达证券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兴达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中国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等职,主持了“青岛海尔”、“江苏春兰”等近40家企业的股份制改组、股票发行和股票上市工作。主要从事金融市场、公司金融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硏究,曾参与中国《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研讨,主持和参加过20多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课题的研究,获得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教学奖和科研奖,被十几个政府部门聘为经济顾问,40多家企业聘为投资顾问。已发表《企业经济导论》、《现代货币银行学概论》、《银行经营管理学通论》、《股份经济学教程》、《中国证券业的理论和实务》、《中国企业组织制度的改革》、《资本市场导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著作23部、论文260多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