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长三角地区城市交通网络及可达性时空演变

    摘要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城市区域空间系统运行的物质条件和必要前提,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了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不同地域间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各环节联系与交流的纽带,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支撑系统。交通网络演进对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交通线路密度的增加、交通线路等级的提升和交通线路网络的形态等都对城市或区域空间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起着骨架性的支撑作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与交通网络的延伸呈现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空间耦合过程。交通网络的规模、结构和通达性水平优越与否决定着区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便捷性程度,通过系统量化手段对区域交通网络的发育水平、空间格局变化以及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效能进行综合探讨是当前交通地理学和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截至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包括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在内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运输系统,仅在重要的交通集散地、城市或交通枢纽等位置才能进行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所以不同交通线路基础设施之间还难以整合起来进行整体的结构分析和网络分析;②尽管铁路、水运和航空的运输速度、效率和效能在1992~2010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县域尺度层面上仍然不是具有普适性的交通运输方式,并且铁路还在营运班车、营运时间和换乘站点等方面具有严格的限制,在县域之间铁路运输的自由度较小;③1992~2010年长三角地区在公路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进而到完善成网的发展过程,绝大多数县市间实现了高速公路互通,长三角地区公路交通客运量占客运总量的比重在80%以上,是县市间客货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本章主要对长三角地区各县级以上城市地域间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规模、等级、结构和功能等进行深入探讨。

    <<
    >>
    作者简介
    孟德友:1982年生,河南周口人。201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10余项。近年来,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