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2003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与对策

    摘要

    自1997年底以来,我国各个行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连续5年负增长,国民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今年上半年我国绝大多数商品的物价还继续在下降,2003年7月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虽然国民经济中绝大多数部门的生产能力仍然普遍过剩,通货紧缩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2003年上半年我国投资增长迅猛,1~7月的投资同比增长32。7%,是自1978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扣除投资品价格指数),其中房地产、汽车等部门投资的增长尤其快速。这么高的投资增长率会抬高投资品的价格,进一步会拉动那些投资品生产领域的投资。这一点在2003年尤其明显:比如房地产投资,1~6月增长了34%,钢材价格因而大幅度增长,带动很多地方都在上钢铁厂项目。

    投资是国民经济中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快速增长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率有正面的贡献。第一季度GDP增长高达9。9%,第二季度受SARS影响增长放缓,但上半年GDP的增长率仍然高达8。2%,关键就在于投资的快速增长。

    投资的快速增长对经济到底会有何长期影响,则需视投资增长是由什么原因造成而定。过去个人消费信贷不发达,无论是房地产还是汽车,个人都很难取得抵押贷款,存在需求抑制。房地产、汽车和与此相关领域投资的增加,一个重要原因是2002年放开了消费信贷的限制,以抵押贷款的方式购买商品房和汽车的个人增加了许多。但是,城市人口的收入并没有大幅增长,能够用抵押贷款的方式来购买这些产品的人口数量有限,把过去因为消费信贷的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的高收入人群消费的一次性释放,误认为是长期消费需求的大幅增长,由此形成的投资,很可能是过度投资。

    <<
    >>
    作者简介
    林毅夫: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