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农业产业化与山东经验

    摘要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1978~1984年间,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农业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9%,种植业达到5。9%,粮食增产每年达到4。8%。农民的收入增长也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9%,同期城市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这是一个农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民高兴;城里的人因为农副产品供应丰富高兴;政府也因为解决了粮食问题,实现了“基本自给、丰年有余”而高兴。

    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我国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把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这使得中国的整体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过去26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4%,是全世界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也远远高于1978年改革之初提出的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增长速度7%的目标。

    虽然在这一时期,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快速,但是在改革转向城市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6比1降到1984年的1。8比1,到2004年则又上升到3。2比1,“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上任以后,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的新措施,对粮食生产进行直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

    <<
    >>
    作者简介
    林毅夫: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