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生产方式的衔接与当代民族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评析

    • 作者:麻国庆 张少春出版日期:2016年04月
    • 报告大小:925.5KB
    • 报告字数:20150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

    摘要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不断有西方学者梳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1]价值,并试图整理一个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思想体系。Perspectives in Marxist Anthrop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Maurice Bloch,Marxism and Anthropology,Oxford:Clarendon Press,1983。">[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学以及相关研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唯物论等哲学思想层面,还包括“阶级”“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等重要的分析框架。其中“生产方式”作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诸种形态中生产活动的抽象,在《资本论》中被明确作为研究对象。[3]相关理论被运用到20世纪50年代的少数民族历史调查以及后来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中,成为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宝贵经验。为了继承这一传统,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生产方式”的概念史,寻找一种推进当前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新路径。 <<
    >>
    作者简介
    麻国庆:
    张少春: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