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中国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决策机制的讨论——一个多主体模型的视角

    摘要

    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是基于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对单一经济人个体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行为做出的判断,这与Schultz的个体农民经济行为如普通商人一样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视角是基本一致的。据此,普遍认为在当代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农民会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而大量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就业,但实际上我们并未大面积地观测到农户放弃农业生产的行为,反而出现了城市工业岗位就业不足,普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与之相矛盾的是城乡收入差距仍持续扩大(刘怀宇、马中,2011)。同时,对我们东亚邻国的大量实证研究也并不支持工资决定劳动力流向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假说。在日本出现了农户家庭劳动力在农业和工业部门“二兼滞留”的情况(YujiroHayami,YoshihisaGodo,2003)。在韩国由于城市工资的大幅提高,刘易斯拐点在1970年代到来,但韩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完全消失,在城市和农村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Bai,1982)。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现实与理论差异的原因还是要从中国国情背景下农村家庭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方式上进行讨论,这种配置方式也与任何其他资源资本化的配置一样受到国情、宏观经济政策、不同阶段的市场发育程度及总体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实际情况的限制与约束。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农村的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已由过去几乎单一的农业劳动配置逐渐转向在各类就业方式中进行多项组合形式的配置,同时中国农村与他国不同的土地承包制度为农户提供了基本的无风险资产(特别是在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这种配置通常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以劳动力资源资本化后实现的预期收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根据不同的家庭劳动力资源、农业经营状况等进行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
    >>
    作者简介
    刘怀宇:经济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香港籍研究员,曾任及兼任亚洲开发银行生态保护项目生态经济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中心专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劳动力问题、复杂经济系统演化及文化经济发展等。相关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内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人口研究》及Journal of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ion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上。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