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中国农户经济行为 与乡村治理——农村土地、劳动力和金融

    摘要

    在第一章中本书对两个主要假说体系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尽管这两个假说在其所研究的时代和国家制度背景下是符合逻辑的,并均得到了验证,但两个假说研究的要素市场在当代中国的不同国情背景下都有其不适用性,特别是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信贷资本市场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进行了各种制度尝试和修订,但农民还是普遍不具有金融资本市场的经营能力。以非市场交易方式取得的以均分承包制为特征的相对稳定的土地产权性质既不同于恰亚诺夫假说的土地可无限供给的前提,也不同于舒尔茨假说的土地市场私有化的前提;劳动力市场也既不像恰亚诺夫假说的无外部劳动力市场及大量的近距离短工就业机会,又不是舒尔茨的劳动力工资基本均衡的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当代中国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与恰亚诺夫和舒尔茨两个假说体系不同的,在工业化和资本化加速的今天,既表现出农业市场环境相对恶劣的一面,也表现出了工业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劲的一面。因此当代中国农户,既要面对恶劣的农业市场,又要面对相对收入较高的工业劳动力市场(但并未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Benjamin和Brandt(2002)11455672也指出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并会对生产率、增长和不平等等方面产生影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人口大国来说,这样的不完全市场带来的问题可能是更加复杂的。

    恶劣的农业市场在中国与别国不同的土地承包制度条件下,特别是在2006年农业税废止后,也表现出了可以在自给自足条件下对抗风险的良好的农业生产特征,而竞争环境相对较好的工业劳动力市场尽管给中国农户提供了远超过农业生产销售收入的稳定现金收入,但相对于城市的生活成本来说,农民的打工收入依旧无法提供他们举家迁徙城市的生活保障。在政府及市场均无法提供农民风险管理的机制时,以非市场交易方式获得的均分承包土地承担起了农户家庭社会保障的部分职能,而农户家庭也需要通过劳动力的高效配置尽可能地实现以风险规避为约束条件和前提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预期收入(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分析中国农户家庭要素配置决策的主要前置背景条件,信贷市场和风险管理市场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子。

    <<
    >>
    作者简介
    刘怀宇:经济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香港籍研究员,曾任及兼任亚洲开发银行生态保护项目生态经济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中心专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劳动力问题、复杂经济系统演化及文化经济发展等。相关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内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人口研究》及Journal of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ion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上。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