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多国经济数据

    • 作者:张海鹏出版日期:2016年05月
    • 报告大小:1.04MB
    • 报告字数:7023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9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资源环境存量不变或增加,尤其需要保持的是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资源。耕地作为人类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的基础,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快速的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大量耕地转换为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住宅用地,中国耕地总量的减少速度随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78~1995年我国耕地年均减少26万公顷,1997~2008年耕地的年均减少量提高到69万公顷。耕地数量的急剧下降,使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只有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耕地非农化的变化趋势,才能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因此,首先需要弄清楚经济发展和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可以从中国过去的历史数据中寻找答案,通过总结和归纳中国自身经济发展和耕地数量变化的规律,甄别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关键性因素,从而为国家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但是,这可能会使人们的目光更加专注于中国自身的独特性,而忽视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甚至误入歧途。任何事物都是有本质特征的,耕地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全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在面积、人口、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从而造成耕地资源利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各不相同的耕地利用方式中又必然隐含着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就可以称之为一般规律。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使用多国的经验数据,通过适当的计量经济方法,简单、明了地刻画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国的耕地保护提供一个参照系。

    <<
    >>
    作者简介
    张海鹏:
    <<
    >>
    相关报告